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新闻资讯
 首页 - 资讯

限塑令看好回收产业 2008-01-15


录入时间:2008-1-15 10:02:17
   
   一根葱用一个塑料袋、两个土豆也放一个塑料袋,农贸市场的摊主们习惯了无偿为顾客提供塑料袋,而顾客也同样习惯了。想到今后要为这些塑料袋埋单,不少消费者都有些不满,摊主们也都怕“因小失大”,“平均下来不到1分钱的塑料袋我收顾客多少钱合适?要是不给塑料袋,大家都不来买我的东西怎么办?”摊主李平的话反映了很多人的意见。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指出:鉴于塑料购物袋已经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然而,这次从塑料袋消费终端开始的白色污染整治行动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效果,业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执行者:农贸市场成为实施难点
     “我也知道用塑料袋不好,但你看看这肉啊、豆腐什么的,不用塑料袋成么?”在北京朝阳区小红门农贸市场,正在买菜的郑大妈面露难色地向《市场报》记者表示。记者看到在菜市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挎着这个菜篮子的郑大妈已经算得上颇具环保意识了,但篮子中仍然躺卧着2个塑料袋,分别裹着一块肉和两块豆腐,而大多数买菜的人手中则多半拎着好几个塑料袋。“买菜不可能不用塑料袋,如果今后塑料袋都收费了,算下来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郑大妈支持环保,但提出她认为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使用塑料袋,不该也让消费者掏钱。
    一根葱用一个塑料袋、两个土豆也放一个塑料袋,农贸市场的摊主们习惯了无偿为顾客提供塑料袋,而顾客也同样习惯了。而想到今后要为这些塑料袋埋单,不少消费者都有些不满,而摊主们也都怕“因小失大”,“平均下来不到1分钱的塑料袋我收顾客多少钱合适?要是不给塑料袋,大家都不来买我的东西怎么办?”摊主李平的话反映了很多人的意见。
    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董金狮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每天消耗塑料袋的数量在30亿个以上,而仅人们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农贸市场,是塑料袋消耗的重头,而且最污染环境,被国家严令禁止很久的超薄塑料袋也往往从这里流入市场。但《市场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农贸市场后,市场的工作人员不约而同地向记者表示:“严禁摊贩无偿提供塑料袋太难了!”
    他们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农贸市场里绝大多数的交易都是“商量着来的”,添个秤、抹个零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消费者说,“白给个塑料袋吧”有几个摊主会不答应?“最主要的是不好监管。”工作人员为难地告诉记者,“就算我看见有人无偿提供塑料袋了,人家说我卖的钱里包括进去了,我怎么核实?”
    “有偿使用塑料袋”的做法,是基于当前的环保形势,参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做法提出的。旨在通过经济杠杆,抑制消费者对塑料袋的使用。当消费者心疼为塑料袋花钱时,环保成本就会被更多人掂量。但已经习惯了享受“免费午餐”的消费者是否肯“认这个账”却仍然是个未知数。
    生产者:几家欢喜几家愁
    如此重大的消息,理所当然应该引起塑料袋生产厂家的迅速反应。但与记者的猜想相反,几个电话打下来,记者发现不少塑料袋生产企业对此早有心理准备,而他们的反应也不一致。
     “这是个好消息。”部分规模相对较大的生产企业都认为,此次国家明确提出“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那些生产技术不达标、产能有限的塑料袋生产厂家肯定会减少,无疑是对这个行业的一次“大洗牌”。“没有了他们的低价竞争,我们这个行业也可能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不过,也有不少企业担心,突然从“无偿”变“有偿”,消费者会不会不肯埋单。“有偿使用后,超市商场的进货量肯定会大幅度减少,这个问题相当要命。”某塑料制品厂的市场部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忧虑地表示,自己的厂子在业内有点名气,但普通消费者并不知道,他们一直主攻企业客户也没有什么零售市场经验, “未来市场变化可能会很大”。至于这次严令限制生产的“超薄塑料袋”,他表示,“这到不算什么,超薄塑料袋已经限制生产很久了,正规厂家没人做,市面上见到的都是小厂非法生产的。”
    由于,塑料袋有偿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尚没有出台,大多数生产企业主仍然处于观望状态。不过,不少人都提出一个问题:依“规”而生的塑料袋收费将归谁所有?按照通知,“商品零售场所必须对塑料购物袋明码标价,并在商品价外收取塑料购物袋价款,不得无偿提供或将塑料购物袋价款隐含在商品总价内合并收取”,如此理解,似乎收费应该归商家所有。既然是为了限制使用,有偿提供塑料袋的价格不会太低,这样的话,如果生产企业仍然按原价向商家提供塑料袋会不会太不公平?而除了部分垂涎“有偿”利润的人,更多的企业主则非常担心国家会向生产环节征税:“一旦按‘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原则征税,那我们只有关门这一个选择了。”
    专家:塑料回收产业前景看好
    随着近几年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于有偿提供塑料袋,反对的声音并不多,但让消费者埋单的解决方式却备受质疑。“为什么都要老百姓和商家埋单,政府去哪儿了?”“贸然全部叫停是否经过调查论证呢?”“完全靠罚款是不是有懒政之嫌”……不少网民发出这样的感慨。更有不少人认为:政府有关部门不应该采取简单罚款的措施,将责任完全推给社会,而应该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鼓励社会少使用塑料袋或者使用替代环保产品。
    与此同时,不少环保方面的专家则担心由于目前环保的塑料袋替代产品发展不够完善,生产和回收都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污染。比如: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袁光钰就认为,虽然纸包装可生物降解,能够重新加入自然界的循环,但在生产和回收再利用过程中,纸制品产生的污染比塑料多好几倍,有悖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宜提倡。董金狮也认为,塑料包装不但价格便宜,而且具有材料质轻、透明、强度大、防水、防油、耐腐蚀等特性,这些是纸制品所不具备的。如果用纸包装代替塑料包装,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些要求,就要在纸里面添加塑料、铝箔等物质,这样又会增加能耗,回收处理也更加困难。因此,应综合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和产品的性价比。
    中国工程塑料工业协会秘书长郑恺也认为,今后包装将是塑料最大的应用领域,而普通塑料仍是包装原料市场的主角。“有人认为塑料与环保是对立的,这是错误的。其实塑料的可回收利用率是很高的,再生塑料比再生纸的能耗要低30%。即使塑料使用到不能再生了,也可以处理为无害的液体。这一技术在国外已经使用得很普遍了。”
    上世纪末日本和德国有关环境部门曾对聚乙烯塑料袋、纸袋生产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过数据对比分析,塑料袋比纸袋的环境适应性更优。在塑料消费难以舍弃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合理处置塑料废弃物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再生利用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行业规模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前景十分看好。
    ■新闻链接
    全球:通过经济杠杆
    控制塑料袋是趋势
    塑料袋: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是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在1902年发明的,因为轻便、结实和方便使用,在当时无疑是一场科技革命。但现在却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目前,全球很多国家都在通过各种方法减少使用塑料袋。其中,通过经济杠杆控制塑料袋的使用量,被证明是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办法。
    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大型连锁超市除冷冻食品和无包装的蔬菜水果外,不再为其他商品提供免费塑料袋。同时每个一次性塑料袋向顾客收取0.3欧元的费用,其中0.1欧元为成本费,0.2欧元为环保税。
    韩国政府从1999年2月22日起实施法令,要求全国各大百货商场和大型超市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和纸质购物袋,同时发放了6.5万个环保购物袋。
     在欧盟一些国家,针对塑料袋征收增值税后,塑料袋消费量大幅减少,这在爱尔兰尤为明显。2002年以前,爱尔兰人均每年消费328个塑料袋。2002年3 月起,爱尔兰开征塑料袋增值税,每个塑料袋需缴纳0.15欧元的税款。之后,爱尔兰人均每年塑料袋的消费量降至21个,减少约94%。
    ■权威声音
    加工工业协会:
    杜绝超薄塑料袋有难度
     加工协会负责人李国俊介绍,全国塑料加工制品厂家有6万多家,但多数制造超薄塑料袋的企业投资规模小,几千元买一台吹塑机就可以开张,使用的原料都是回收的垃圾袋,很多小企业甚至没有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因此难以统计生产超薄塑料袋的企业规模和比例。要在生产环节杜绝超薄塑料袋,生产监管上存在难度。
    环保局:
    执法部门还应严格执法
    近日,北京市环保局副总工程师程霞认为,对塑料袋实行收费肯定会减少白色污染,但要真正完全禁止,还需要执法部门对一些小自由市场、小集贸市场进行严格执法。
    中消协:
    应采用惩罚性收费
    中消协副秘书长武高汉表示,支持对塑料袋推行有偿使用,“甚至可以采取惩罚性的收费制度,来抑制消费者过多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如果只是收几分钱、几毛钱,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他指出,惩罚性收费与塑料袋成本之间的差价应专门用于环保事业。

 

上一篇:从“经济年度人物”看“中国制造” 2008-01-14

下一篇:微生物添加剂在动物营养中的发展前景 2008-01-16

相关资讯: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
(注:以上手机号均与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