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Rabies Virus)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早在1884年, Louis Pasteur就创建了一种疫苗,并救活一个被狂犬咬伤的农民儿子的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约有35,000至50,000死亡病例,并且绝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本病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所有温血动物都能感染。
狂犬病毒外形呈弹状,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
患者和患病动物体内所分离到的病毒街毒(street virus),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固定毒(fixed virus),毒力降低,可以制做疫苗。
感染者发病时呈高度兴奋状态,一旦喝水即引起严重的痉挛等症状,出现恐水现象,故又称“恐水症” (hydrophobia)。3~5日后,病人转入麻痹、昏迷状态,最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野生动物有可能长期隐匿该病毒,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城镇,本病则主要来源于带毒的犬猫,成为人和家畜发生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由于狂犬病毒产生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应当做好防范工作。对犬只、宠物应严加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注射;人被狂犬咬伤,应立即清洗伤口,可用20%肥皂水、去垢剂、含胺化合物或清水充分洗涤。清洗后,尽快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上一篇:病毒基础知识(10)
下一篇:病毒与人类的关系(2)